《新能源企业 “出海” 系列之驶向中东》报告由毕马威中国发布,深入分析了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中东的背景、现状、趋势及策略。
一、背景分析
世界 “油库” 能源转型加速中
地区经济高度依赖传统能源,能源结构调整日趋紧迫:中东北非地区长期以来是世界 “油库”,但随着全球能源市场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需求增加,该地区亟需摆脱对石油产业的依赖,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中东地区自身能源消费高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能源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其一次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占比极低,而欧洲作为能源转型领先地区,可再生能源占比已超 15%。
多国顶层规划出台,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有望持续提升:近年来,中东北非国家纷纷发布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制定了明确的转型目标。预计在各国顶层规划驱动下,未来该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持续提升,大型光伏电站将是主要形式。
中东对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吸引力
风光资源禀赋全球领先,或将强力带动氢储发展:中东北非地区具有风光资源储备丰富的先天优势,基于强大的风光资源禀赋和地理环境优势,可以大力发展大规模集中式光伏和风电项目,预计将强力带动储能和氢能产业发展。
能源投资规模可观,风光氢储将是重点赛道:中东地区能源投资规模可观,风光氢储将是重点赛道。以沙特阿拉伯为例,其在可再生能源项目、清洁能源倡议等方面有大量投资计划。
部分海湾国家营商环境持续改善,阿联酋税收政策较友好:部分海湾国家营商环境持续改善,阿联酋税收制度具有无个人所得税、低公司所得税率、增值税制度、开放的关税和进口税政策等特点,有利于保障投资者以较低税负开展高效化投资活动。此外,卡塔尔放宽了外国企业投资的股比限制,重视保护外籍劳工权益,新能源市场政策也为项目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中东的动力
中阿持续加强投资合作机制建设,能源合作占重要地位: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积极推动双向投资合作,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综合性合作机制。中阿间逐渐构建起 “1+2+3” 合作格局,其中能源合作占据主轴地位,中企积极参与阿拉伯国家能源项目建设,合作范围将不断拓展。
中企加速掘金全球市场,多元化布局以分散风险:中国新能源企业积累了先进技术、巨量资金、优秀人才以及成熟的商业模式等优势,但产业、地域、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部分龙头企业正加速开拓海外市场,开展多元化布局以分散风险。
瞄准中东有利市场环境和高潜市场需求,中企有望获取先发优势:相比欧美和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富裕阶层和大型企业具备较强的支付能力,可再生能源发电等项目具有周期较短、盈利模式清晰等优势,中企有望获取先发优势,预计未来该地区潜在市场需求将持续释放。
二、现状分析
概况:主要产品出口金额呈上涨态势,对阿投资中新能源占比近 20%:近年来,中国出口到中东北非地区的新能源产品金额呈上涨态势,对该地区的投资中能源是第一大投资领域,其中可再生能源累计投资金额虽不及石油和天然气,但占比已达 19.6%。预计未来中阿新能源合作将从工程承包向直接投资转变,包括在当地投资制造新能源设备、参与新能源发电等项目运营。
光伏:模式较成熟,采取项目投资、建厂投资等多元化形式
前期以工程项目承建形式居多,但面临低价竞争压力:中国企业前期主要通过参与电站等基础设施承建项目切入中东北非市场,但随着市场趋向成熟和技术进步带来成本下降,中资承包商的利润空间持续承压。中国企业在当地承建光伏时面临低价竞争压力,需提高成本管控能力,增强前端综合规划和设计咨询能力,采用多元化模式参与项目开发。
光伏组件等出口大幅增长,光储一体化产业链出海提速:中国出口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光伏组件规模逐年上涨,尤其是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市场增长较大。中东部分国家对中国企业在当地建厂政策友好,中国光伏产能出海提速,多采取合资建厂模式,同时部分企业加快布局光伏电池产能,中国光伏产业已形成一体化产业链,或将持续吸引中国光伏企业进驻,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风电:以风电机组出口为主,有望迎来需求快速放量期:中国风电出海中东以风电机组出口为主,结合风机出口金额来看,对埃及的出口金额占据近一半市场,埃及已成为中国风机出口的全球第四大市场。中国风机厂商的竞争力水平基本处于第一梯队,随着中东北非地区风电装机持续增长,中国风电机组厂商有望迎来需求放量期。
储能:部分电池企业积极卡位,沙特有望引领大储市场需求:中国储能企业在中东北非地区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营销网络,以交付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为主,并逐渐参与储能项目合作和投资建厂。预计该地区电网储能整体装机规模还将持续扩大,沙特阿拉伯将是需求高地。
氢能:前期以国际合作示范项目为主,出海模式初现雏形:沙特、阿联酋、埃及等国家均已出台氢能发展规划,主张以国际合作形式推动氢能发展。中国已有部分企业进军中东氢能市场,初步形成综合新能源业务发展型、依托 EPC 合作发展型、独立开发海外市场型三类模式,但实际落地项目较少,未来存在大量出海机会。
三、趋势展望
机遇分析
共建 “一带一路” 奠定中阿未来能源合作基础:中阿经贸往来频繁,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阿拉伯国家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在新能源领域,中阿有相同的政策发展导向,有望激发广阔的合作机遇,双方可实现技术、市场、资金等全要素的供需匹配,绿色发展将为中国新能源企业提供广阔机遇。
新未来城(Neom)等建设项目有望撬动万亿市场空间:由中企参与建设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项目正在成为海湾国家电网或北非电力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沙特阿拉伯的 Neom 项目总投资规模预计达 5000 亿美元,有望带来万亿市场空间,将给更多中国企业带来商业机遇。
中企在新能源全球价值链构建中持续练就真本领: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活动活跃,体现了光伏等产业从 “中国造,海外卖” 到 “全球造,全球卖” 的格局转变。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完整、稳定,拥有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将为抢占全球化市场空间打下坚实基础。
挑战分析
MENA 地区能源转型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中东北非地区地缘政治局势动荡多变,经济长期依赖传统能源,新能源技术高度依赖欧美标准,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模式较单一,这些因素导致该地区能源转型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商业环境较为复杂拔高出海模式决策难度:中国新能源出海中东的模式正从出口贸易转向投资模式,企业需面临复杂的商业环境,包括政策、市场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需要权衡不同进入模式的优劣势,审慎选择以实现自身优势和当地市场的有效融合。
中企参与的新能源项目经济性有待提高:中企在中东北非地区主要担任设备供应商和工程承包商的角色,面临较高的盈利压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会进一步损害中企承接相关项目的经济性,中企需要提高相关项目经济性,面临多重考验。
四、策略洞察
战略层:系统化设计与精准定位:中国新能源企业应运用系统化思维构建顶层战略框架,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和客户,制定合理的出海规划。具体包括宏观环境分析、产业环境分析、企业资源能力分析和出海战略制定等方面。
规划层:深度化调研与合理决策:中企在进入中东市场前,应开展深度调研和客户分析,了解新能源细分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客户特点等,制定针对性的市场策略。例如,合理评估客户价格敏感度,关注影响客户满意度的核心因素,深入分析中阿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风格差异等。
业务层:精细化评估与盘活资源:中国新能源企业在中东市场应进行精细化的项目可行性评估和资源整合,包括全方位尽职调查、论证项目可行性,以及在资源整合方面选择符合目标国法律规定的合作伙伴,借助商会组织等资源,合理评估合作伙伴的财务状况和行业地位,建立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
运营层:全方位管控与精简流程:企业运营应涵盖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税务筹划、供应链构建等全栈式服务解决方案。以海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为例,要变革职能运营模式,设计管理原则,打造全球化业务队伍。此外,企业应加大对财税合规的重视程度,关注目标国税务合规、运营税务筹划、关联交易及转让定价、税务优惠、供应链涉税事项和人员派遣等典型税务关注点。
落地层:本土化建设与全面提升:本土化建设是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中东的落脚点和发力点,中企应结合中东特殊的文化风俗、法律法规和商业惯例,开展产品、服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供应链等多方面的本土化,提升境外主体市场竞争力。具体包括处理好与政府、当地劳工及工会、当地居民的关系等。
总之,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中东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以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