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东时间4月7日上午11:14,特朗普在其自创的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宣布,或将对中国加征50%的关税,4月9日起生效!
重点内容如下:
昨天,中国在创纪录的关税基础上,又加征了34%的报复性关税。尽管我曾警告,任何通过发布额外关税对美国进行关税报复的国家,都将立即受到美国超出原先设定的、更高的关税反击,但中国仍出台了反制措施。
因此,如果中国不在2025年4月8日前撤回34%的关税,美国将对中国额外加征50%的关税,并于4月9日起生效。此外,中国提出的会晤请求相关磋商将立即终止。
倘若特朗普兑现威胁,美国企业可能面临对中国进口产品总计 104% 的关税——这是在 3 月份已经实施的 20% 关税和上周宣布的 34% 关税的基础上叠加的。(文末加入关税群聊讨论)
中方坚决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对此,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回应称,美方威胁进一步对华加征50%关税,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如果美方升级关税措施落地,中方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美方对华加征所谓“对等关税”毫无根据,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做法,中方已经采取的反制措施是为了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完全是正当之举。美方威胁升级对华关税,是错上加错,再次暴露了美方的讹诈本质,中方对此绝不接受。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将奉陪到底。
中方重申,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没有出路。施压和威胁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中方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取消所有对华单边关税措施,停止对华经贸打压,与中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妥善解决分歧。
高关税或对中国制造商造成重大打击
由于美国是中国制造商的主要出口市场,这些关税将对中国制造商造成重大打击。
大幅提高关税之后,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类产品上:一类是消费品,特别是纺织服装、家居电器、橡胶、塑料、玩具、木制品、纸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另一类是通用器械、手机、电脑、电子元件、电气设备、精密仪器仪表等电子机械类产品。其中,纺织服装、计算机、通信、文化体育娱乐、皮革、制鞋、家具等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这些行业普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比较高。
而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油籽和谷物,以及飞机、机械和药品。
总的来说,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是多维度、分化的,既有短期冲击,也可能加速长期结构调整。
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受直接冲击
对美出口占比高的行业短期承压
工具五金、高空作业平台等对美出口占比超70%的行业,因关税成本陡增面临订单下滑或利润压缩。例如,中国工具五金企业此前已向东南亚转移产能,但美国对越南等国加征46%的关税后,转口贸易的路径受阻。
果链企业(如歌尔股份、立讯精密)在越南的工厂因当地被加征46%的关税,面临成本上升压力,需重新评估全球产能布局。
高关税叠加效应
美国对华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可能超过70%(叠加此前税率),部分行业(如光伏、锂电池)税率甚至超过100%,直接削弱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进口依赖型行业加速国产替代
半导体设备与仪器仪表
美国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等企业的设备进口成本可能增加50%以上,推动中芯国际、华虹等企业加速国产设备替代。国产半导体设备已逐步突破关键环节(如刻蚀机、光刻机)。
通用电测仪器领域,80%依赖进口,关税政策下国产品牌(如高端示波器)经济性凸显,国产化率有望快速提升。
技术自主化与供应链重构
企业通过与非美供应商合作(如欧洲、东南亚)降低依赖,或通过海外建厂(如墨西哥、巴西)规避关税。
供应链重构与全球产能布局调整
东南亚转移受阻
美国对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加征40%以上的关税,导致此前转移产能的企业需重新规划布局。例如,蓝思科技、立讯精密在越南的工厂可能面临成本压力。
多元化市场策略
部分企业(如华懋科技、家电龙头)通过墨西哥、欧洲等符合美墨加协定的地区生产,维持对美出口零关税优势。
内需政策对冲与外需下滑风险
内需刺激政策发力
工程机械、轨交设备等顺周期板块受益于国内基建投资加码。例如,2025年铁路投资持续高景气,动车组招标量维持高位。
钢铁行业通过供给侧调控(如粗钢产量限制)平衡供需,降低关税对出口的依赖。
消费与防御性板块受关注
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红利资产(如矿山机械、电梯)因稳定现金流和高股息受青睐,而内需驱动的消费行业(如食品饮料、家电)凭借本土化供应链抵御冲击。
行业分化与长期结构调整
技术壁垒与全球布局企业受益
具备核心技术(如半导体国产设备厂商)和多元产能布局的企业(如墨西哥设厂的家电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行业集中度提升。
宏观政策与市场预期
中国可能通过扩大内需(如城中村改造、消费补贴)和货币政策宽松(降准降息)对冲关税影响,预计对GDP的拖累约1-1.5个百分点。
小海认为,美国对等关税短期内加剧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压力和供应链调整成本,但长期将加速国产替代与技术自主化进程。政策端需平衡内需刺激与结构性改革,企业则需通过全球化布局和产业链升级应对挑战。未来行业分化将更加显著,具备技术、产能和议价能力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扫码或联系chuhaiwang01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