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轮胎企业出海步伐加快,尤其是 2023 年下半年以来,公布出海建厂规划的项目数量增多,引发市场对海外产能过剩的担忧。然而,通过对中国轮胎企业出海情况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市场的担忧可能是片面的。
全球轮胎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中国轮胎企业海外产能仍有提升空间。全球轮胎消费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半钢胎替换市场以及欧美地区是消费主力。欧美地区自身消费量大且产能不足,对轮胎进口有一定需求。中国是轮胎出口大国,但在美国对中国轮胎设置贸易壁垒后,中国轮胎企业通过出海建厂规避贸易壁垒,海外工厂成为企业盈利的重要来源。
从供给方面看,出海建厂难度较大,实际投产节奏相对缓慢。中国轮胎企业出海建厂并非易事,从建设到投产到爬坡需要较长时间。已落地的海外一期工厂建设用时差异大,从项目公布到投产平均需要 33 个月,从投产到达产平均需要 3 年。此外,部分出海项目已终止或投产可能性较小。例如,三角轮胎美国工厂项目终止,奥戈瑞轮胎印尼工厂项目破产,昊华轮胎斯里兰卡工厂项目因当地局势问题投产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虽然目前中国轮胎企业在海外规划了大量新增产能,但不同类型的产能在投产节奏、资金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实际投产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已建成的海外工厂在资金保障方面更具优势,可通过多种方式募集资金,同时海外工厂的利润也为新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而非头部、非上市的企业在资金上的压力较大,海外建厂的难度更大。
从需求方面看,全球及欧美轮胎需求量有望保持增长,中国轮胎企业在欧美市场的份额仍有提升空间。全球轮胎替换市场消费量与汽车保有量密切相关,预计会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而增长。中国轮胎目前出口至美国的轮胎合计量仍低于 2014 年高峰时期中国本土出口至美国的数量,对美出口仍有增长空间。同时,单一的中国轮胎品牌在北美的市场份额较低,与头部品牌相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此外,分地区来看,与美国接壤的墨西哥轮胎需求旺盛,但中国本土轮胎对墨西哥出口可能受到关税影响,因此海外工厂对中国轮胎企业进入墨西哥市场至关重要。中国对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轮胎出口数量呈现增长趋势,这些地区的轮胎需求正日益增长,为中国轮胎企业在当地建厂提供了机遇。
在品牌建设方面,中国轮胎品牌与一线品牌存在差距,需要提升品牌力。中国轮胎品牌的轮胎单价相对较低,仍有提升空间。中国轮胎企业应着力投入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形象,以提升产品价格和盈利能力。例如,赛轮推出的液体黄金轮胎产品,通过提升性能助力公司品牌价值提升,是中国轮胎企业提升品牌力的有益尝试。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市场对于轮胎出海 2.0 产能过剩的担忧是片面的。从供需平衡的角度,尽管未来有大量拟建产能,但实际投产节奏表明 2027 年前出现产能过剩的概率较低。从产能总量来看,欧美市场对中国轮胎的需求总量不存在过剩风险。更重要的是,中国轮胎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已从从无到有的阶段,发展到了需要提升品质和品牌的阶段。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厂址,更快地投产、更稳定地生产、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性能和品牌可靠性,才能提高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轮胎企业出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出海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加强自身实力,提升品牌影响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给予支持和引导,推动中国轮胎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