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国际贸易环境与全球供应链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对外商品贸易及供应链波动指数(2025 年 4 月)》由复旦大学全球供应链研究中心发布,旨在通过量化分析,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中国出口贸易与供应链动态变化的参考。
2024 年,中国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达 43.85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5.02%,以美元计全年进出口规模达 6.16 万亿美元,增长 3.81% 。在贸易伙伴方面,东盟、金砖、欧盟、美国为前四大贸易伙伴,进出口份额分别为 15.9%、14.7%、12.8% 和 11.2%,合计占比 54.6%。出口商品中,第 16 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第 11 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前五类商品占出口总额的 73%。
从 2022 - 2024 年贸易变化情况来看,中国对不同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月度变动各有特点。对东盟、欧盟、美国和墨西哥存在贸易顺差,对澳大利亚和韩国存在贸易逆差,对金砖国家、日本和加拿大贸易顺逆差交替。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虽受关税政策冲击,但仍呈扩大趋势。从贸易额变动幅度看,除加拿大和日本外,中国对其他贸易伙伴进口波动幅度普遍小于出口,且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对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有所下降,出口格局日益多元化。
为衡量中国对外商品贸易与供应链的波动性,报告构建了贸易波动指数和供应关系波动指数。贸易波动指数编制时,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波动指数为 0.1595,变点比例较高的商品有第 10 类、第 20 类等,这些商品出口波动性较高,部分源于出口额下降;第 5 类、第 1 类等商品变点比例低,贸易波动性低。中国对各重要贸易伙伴出口贸易波动指数中,东盟、金砖、美国居前三位,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靠后。分商品类别来看,中国整体贸易波动指数为 0.1925,第 13 类、第 14 类等商品变点比例高,贸易波动性高,部分是因为出口额的增减;第 2 类、第 11 类等商品变点比例低,贸易波动性低。主要变点集中在 2022 年 11 月、2023 年 4 月、2023 年 9 月和 2024 年 2 月,前三个变点对应出口值减少,最后一个变点对应出口值增加。
供应关系波动指数显示,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中,日本、欧盟、美国供应关系波动指数较高,墨西哥、东盟、澳大利亚较低。综合贸易波动指数与供应关系波动指数,贸易伙伴可分为 “发展型伙伴”(如东盟和墨西哥)、“动荡型伙伴”(如金砖国家、美国、欧盟和日本)、“平稳型伙伴”(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韩国)三类。通过 “乘积指标法” 构建的供应链波动指数表明,金砖国家和美国指数位列前两位,是 “动荡型伙伴” 典型;东盟位列第四,是 “发展型伙伴” 代表;澳大利亚指数最低,是 “平稳型伙伴” 典型。
该报告通过大量数据深入剖析中国对外商品贸易及供应链波动情况,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和学术研究者提供了全面且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各方把握市场动态,制定相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