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提出疑问,例如上次TIKTOK被禁,小红书涌进大量的海外流量,小公司如何去运营,下面解释和举出一些例子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有帮助
近些年,网络上总是流行一句话“努力没有选择重要”,但这几天小红书爆火的事件则证明了“比选择更重要的是运气”。
由于美国用户对TikTok禁令的担忧日益扩大,使得RedNote(小红书国际版)迅速在美国网络中走红,一举登顶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榜,紧随其后的是TikTok旗下的照片共享应用Lemon8和OpenAI的ChatGPT。
在小红书平台,出现了大量英文内容。一个名为“tiktokrefugee(TikTok难民)”的话题下,不到24小时,笔记数量就从2000多条上涨至7.7万条,总浏览量也从39万涨至超3858万;谷歌趋势数据也显示,“RedNote”关键词的热度在24小时里从0飙升至了100。
这阵子的小红书高管团队估计是又惊喜又诧异,“这怎么就稀里糊涂地出海成功了?”所以说,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努力多年也未能成功”出海”的小红书,绝对没想到会有一天能实现“躺赢”。
这里有趣的是,这些TikTok用户既没有选择Tik Tok的中文版抖音,也没有选被称作 “海外版小红书”的Lemon8,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小红书。
这主要是因为抖音必须用中国手机号才能注册,其中文版在美区也无法下载。而小红书支持全球手机号注册,并在美区 App Store一键可得。
出海并不是简单地推一个海外产品就够了,它面临着多文化差异、认知的碰撞、标准的不同,需要因地制宜投入大量资源;另一方面,出海也不一定是要自己走出去,也可以把用户迎进来,让海外用户主动破壁,这或许比我们破“墙”走出去要更为简单。
跨境电商的浪潮,打破了全球零售的边界。即使是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也能借助多个平台的流量,迅速打入国际市场。但问题来了,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多平台的高效运营呢?
很多刚起步的电商团队,往往会看到平台繁多,选择困难。实际上,对于小团队来说,最聪明的策略是先选一个平台,全力打爆,再慢慢拓展。举个例子,许多知名品牌最开始也并没有同时开设各大电商平台的店铺,他们通过主平台累积了足够的流量和数据,然后再拓展到其他平台。
例如:
美妆品牌Glossier,这个公司刚开始时,它并没有急于在亚马逊、eBay等平台开设店铺,而是通过Instagram(社交平台)和官网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这个积累为他们后来的多平台扩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最终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与品牌调性,在多个平台成功扩展业务。
你可能会问,怎么选主平台?简单来说,选一个你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平台,那里有你熟悉的市场、你知道的消费者需求。可能是亚马逊、速卖通、或是TikTok Shop,每个平台的用户群体和运营模式不同,要根据产品的特点来选择。
接下来,精益求精。
假设你选择了亚马逊作为主平台,首先需要专注于优化你的产品页面:标题、图片、描述,甚至是价格。这些细节决定了你是否能在平台的海量产品中脱颖而出。在这些工作做得足够精细之后,再根据平台的反馈开始调整,精确定位消费者需求。
一旦在主平台取得了一定成绩,接下来就是如何将这个“成功的做法”迁移到其他平台。这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要灵活调整。不同平台的规则、流量结构和消费者行为都有所不同,你不能指望在一个平台上运作成功的策略,直接套用到其他平台。
例如:
如果你的主平台是Shopee(主要面向东南亚),你可能在产品描述中使用了较多的市场推广和社交证明(如客户评论、明星代言等)。但是,在Amazon,你就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性描述、优质的图片展示,以及清晰的售后服务承诺。
有一个品牌做得特别好:Anker(安克电气)。它首先在亚马逊的海外市场建立了稳定的用户群体,凭借过硬的质量和优化的售后服务,迅速占领了市场。之后,Anker并没有盲目地扩展到所有平台,而是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精准地调整策略,慢慢将产品带入其他平台,如eBay、AliExpress等。
你可能觉得,做电商不就是不停地操作、调整吗?其实,在小团队阶段,“低频操作”才是高效运营的秘诀。为什么?因为人脑不擅长频繁地切换任务。当你在多个平台之间来回切换时,很容易出现思路混乱,效率反而低下。
所以,不要频繁切换你的工作任务。老板的职责是让团队专注于某个任务,做细做透,再慢慢过渡到下一个任务。就像做菜一样,不是每一道菜都要立刻做好,先把最拿手的几道菜精细化,其他的再慢慢加入。
例如:
小众品牌“米兰世家”(Milan Fashion House),他们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专注于“爆款”打造。最开始,他们只选择一款时尚手袋进行全力推广,并通过精美的图片、明星搭配、以及用户好评积累口碑,迅速打响了品牌名声。这个产品成为他们的“爆款”,让品牌在多个平台之间迅速获得曝光,吸引了大量的回头客。
通过精确的内容规划和有节奏的推广,他们成功地在亚马逊和Shopee两个平台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这个过程中,团队并没有分心去做其他产品,而是集中精力打好这一张牌。
数据是小团队运营的生命线。在多平台运营时,老板必须根据数据做决策,而不是凭感觉。这些数据包括:平台流量、广告效果、消费者反馈等。通过数据分析,你可以更好地了解哪些产品在不同平台上表现优秀,哪些运营策略有效,哪些方面需要调整。
例如:
小米在早期走向海外市场时,便是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来调整其市场策略。通过在亚马逊平台上监控产品销量和客户评价,小米调整了其产品页面内容,使其更符合美国市场的消费者习惯。与此同时,他们也通过数据反馈调整了广告投放策略,使得同一款产品在不同市场的反响都有了显著提升。
最后,小团队要注意的是,在看到其他平台的潜力时,不要被短期的无反馈操作所迷惑。在看不到明确回报的地方,不要死磕。比如,某个平台用户群体与你的产品不匹配,或者运营方式过于复杂,那么暂时搁置,集中精力在回报明显的平台上。
例如:
全球家居品牌Ikea在进入亚洲市场时,曾经尝试在一些新兴平台推广,但很快发现,这些平台的用户并没有强烈的购买意图,于是他们迅速转变策略,集中资源加大了在本地化平台上的投入,并成功获得了市场份额。
小团队在多平台运营时的关键,不是盲目跟风,而是要精准地把握每个平台的特点,聚焦核心,精益求精。通过精心挑选主平台、灵活调整策略、低频操作打造爆款内容、精准的数据分析,不断优化,最终实现跨境电商的可持续增长。
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跨境电商并不是一场“速度”的比拼,而是“智慧”的较量。老板们,抓住平台特性,选好赛道,逐步扩展,你会发现,少即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