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外贸圈这气氛,像过山车一样酸爽。多少老板一夜回到解放前,打落牙齿和血吞。
我陪跑的外贸一线老板跟我吐槽,现在市场一片“死寂”,工厂Hold单,物流报不出价,整个链条仿佛被点了“暂停键”。
这慌乱解决不了问题,看清方向,调整姿态,才是活下去、活得好的关键!
今天,咱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分析,就聚焦几个最实在、最能帮到咱们中小外贸企业的核心打法。
这可能跟你过去十几年形成的“肌肉记忆”不太一样,甚至有点“反直觉”,但请耐心听我唠完。
第一:美国市场?战略性“撤退”!拥抱确定性才是王道!
美国市场,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 政策大开大合地变。
今天加税,明天可能搞配额,后天又可能瞄准你的特定产品搞精准打击。
更要命的是,现在去美国建厂?或者把所有宝都押在美国市场?
对于我们家底普遍不那么厚实的中小企业来说,这风险敞口实在太大了!
你投入巨资建了厂,万一政策一变,或者当地要素成本飙升,你哭都没地方哭去!
中小企业要实现业绩倍增,核心追求的不是“一夜暴富”的可能,而是“持续活着”的确定性!
那确定性在哪儿?
大麦哥给你指条明路:
把你的战略重心,从高度不确定的美国市场,转移到那些增长更稳健、政策更友好、我们更能把握主动权的“新大陆”!
中东:基建狂魔,土豪扎堆。关键是他们对中国制造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非洲:十亿级别的蓝海市场!人口红利爆炸,基建、民生需求巨大。很多领域竞争还不充分,正是我们带着成熟的中国供应链和运营经验去“降维打击”的好时机。
欧洲: 外贸市场里的old money,客户忠诚度高,利润也相对可观。而且,除了西欧,东欧、中欧这些“价值洼地”也值得深挖。
甚至,我们的“大后方”——中国内地市场! 别忘了自己家门口就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出口转内销”或者“内外贸并举”,绝对是一条被低估的黄金赛道!
第二,结果导向,拒绝焦虑!有结果就是硬道理!
咱们做企业的,尤其是中小企业老板,精力太宝贵了!必须牢牢记住“以终为始”的原则! 你的目标是什么?
是今年要多赚100万?是把新产品推向3个国家?是把品牌在某个区域打响?
好,那就死死盯住你的目标! 所有的动作、所有的资源投入,都要围绕着如何达成这个目标来展开。
市场波动了?关税提高了?客户跑了?
这些都是外部挑战。
冷静下来分析:
这些变化对我的目标有什么影响?
我需要调整哪些策略和动作来应对?
我的核心目标还能不能达成?如果不能,新的最优目标是什么?
第三,告别“搬砖头”,开始“盖大楼”!品牌出海才是终局!
这次DDP的冲击,再次血淋淋地告诉我们:
如果你只是一个没有品牌、没有议价能力的纯粹“产品搬运工”(OEM/ODM),那你在产业链里就是最脆弱、最容易被牺牲的那一环!
客户让你签DDP你就得签,让你降价你就得降,因为你不干,有的是人抢着干。
什么时候你能挺直腰杆?--当你有了自己的品牌!
看看传音手机!
人家愣是绕开欧美巨头厮杀的红海,一头扎进非洲,根据当地用户的痛点(比如拍照肤色、多卡待机、信号、续航)做定制化产品,硬生生把自己做成了“非洲手机之王”!
它在美国市场啥也不是,但在非洲,它就是绝对的主流品牌!
产品出海只是第一步,品牌出海才是星辰大海!
从现在开始,无论你做哪个市场,都要有意识地去积累你的品牌资产。
哪怕只是在一个细分市场、一个区域市场,也要努力让你的目标客户认识你、记住你、信任你、选择你!
这比你多卖几单货,长期来看,价值大得多!
第四,量体裁衣,精准定位!别拿隔壁老王的地图走自己的路!
前面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最后这一点,是所有战略能够落地的压舱石。
各位老板,请一定、一定、一定要结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你的出海战略!
你的家底有多厚?
你有多少真金白银可以投入到新市场开发、品牌建设、甚至海外建厂?
你的团队怎么样?
你有没有懂当地语言文化、市场规则的人才?你的团队支撑得了多线作战吗?
你的产品有啥特点?
是标准化走量产品,还是有技术壁垒、设计独特的利基产品?
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如何?
你能接受多长时间的投入期?你能承受多大程度的试错成本?
这些问题,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千万不要盲目跟风!
看见别人去越南设厂赚钱了,你也砸锅卖铁去越南;看见别人做独立站风生水起,你也赶紧烧钱投广告。
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
如果你家底厚、团队强、产品也有一定竞争力;
如果你是典型的“小而美”企业,船小好调头,现金流是生命线;
那就灵活一点,聚焦1-2个最有把握的新兴市场,利用好跨境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低成本工具,快速切入,小步快跑,滚动发展。
如果你产品非常有特色,有技术门槛或独特设计;
那就死磕细分领域,打造“利基品牌”,成为某个小圈子里的“隐形冠军”,追求高毛利而不是大规模。
没有最好的战略,只有最适合你的战略!
放弃幻想,拥抱变化,才是我们每一位坚持长期主义外贸人的必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