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砖合作框架下,印度通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金融创新等方面,增强了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联系。10月24日,习近平主席同印度总理莫迪在俄罗斯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期间进行了双边会见,就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中印关系重回稳定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这也让关注中印经贸往来的两国商界人士充满了期待。此前,我们对金砖国家中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的照明市场进行过介绍,本文将对印度照明市场进行简要分析。
一、印度政策导向
印度自1991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显著增长,特别是印度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印度的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技术和通信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农业和制造业发展相对较慢,经济结构呈现出服务业主导的特征。随着印度成为全球第二大人口国,市场潜力进一步得到凸显,尤其是在照明行业。印度庞大的消费者基础和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推动了对高效、经济照明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在LED照明领域,市场需求迅速上升,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消费者节能意识的提升,推动了这一转型的步伐。
国家能源效率行动计划
印度政府通过国家能源效率行动计划(NEEAP)来推动能源效率的提升。NEEAP鼓励采用节能技术,如LED照明,以减少能源消耗。
光照印度计划
印度政府与能源效率服务公司(EESL)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这个计划,印度政府致力于提供低成本的LED灯泡,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以提高能源效率并降低家庭电费。该计划不仅推动了LED照明的普及,还促进了绿色能源产品的制造与消费。
智能城市计划
印度的“智能城市计划”旨在通过现代化技术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效率。照明系统作为智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使用高效、智能的照明系统,如基于物联网(IoT)的智能LED灯具。
然而,要成功进入这个充满潜力的市场,不仅了解当地市场的政策导向,了解出口趋势以及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也极其重要。
二、产品出口情况
2019年开始,中国照明产品对印度出口呈波动态势,其中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照明产品出口额大幅下跌,同比下降21%。2021年和2022年,出口额稳步上升,累计上涨83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对印度照明产品出口总额约为18亿美元。其中灯具类产品出口额14亿美元,同比下降7%;电光源类产品出口额1亿美元,同比下降3%;其他非主要产品出口额3亿美元,同比上升3%,其中机动车辆用电气照明装置和手电筒的出口总额达到2亿美元,占其他非主要产品出口额的71%。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照明产品对印度出口10亿美元,同比下降约2%。
1.灯具产品
2023年我国对印度灯具类产品出口额约14亿美元,同比下降7%,占照明产品出口额77%,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固定式灯具降幅最小,同比降低6%;可移式灯具降幅最大,同比降低35%。灯具配件、其他电器灯具及照明装置、非电气的灯具及照明装置及灯具配件出口额都有不同幅度的降低,同比下降10%—15%。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灯具类产品出口印度8亿美元,同比下降29%。其中固定式灯具产品出口额降幅较小,同比下降3%;可移式灯具、圣诞灯具、其他电器灯具及照明装置、非电气的灯具及照明装置、灯具配件等产品延续去年下滑趋势,同比下降7%至50%。
2.电光源产品
2023年我国普通照明用电光源出口印度约3亿只,同比上升113%。其中LED电光源产品出口总量2亿只,较2022年上升140%,占全部电光源出口总量89%,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普通照明用卤钨灯产品出口印度0.1亿相较2022年上涨51%。受《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履约进程的影响,普通照明用荧光灯和HID灯的出口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出口量下降32%。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电光源产品出口印度约11亿只,同比上升522%。LED电光源产品对印度出口总量同比大幅上涨613%,由于发光二极管(LED)模块产品出口量的上年基数较小和受关税影响,通过散件出口方式规避税率问题等因素,该产品对印度出口量同比上涨910%。
出口额方面,2023年我国普通照明用电光源出口印度约0.7亿美元,同比上升14%。其中,LED电光源产品出口0.6亿美元,相较2023年上涨19%,占电光源出口总额的89%,较上年扩大了4个百分点。普通照明用白炽灯、卤钨灯、荧光灯和HID灯产品出口额均有不同幅度下降,同比下降在8%至34%之间。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电光源产品对印度出口0.6亿美元,同比上升8%。发光二极管(LED)模块产品出口额同比上涨了210%。
印度近年来正在加速工业化和制造业升级,随着印度政府推出“印度制造”战略,印度本地制造能力不断增强。印度的本地制造商逐渐提高了生产技术和制造能力,尤其是在低端灯具和基础电光源领域。特别是对于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灯具和光源产品,印度本地制造商的崛起带来了更强的竞争压力。尽管当前灯具类产品出口印度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本地化服务等措施,仍有可能在印度市场稳住份额。
印度在照明行业中向节能、高效、长寿命的产品持续转型,导致LED电光源产品在印度市场的需求增加的趋势。这类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不仅符合印度政府推动的绿色照明政策,还受到了消费者和企业对节能减排的重视。此外,对于高端照明设备和智能照明系统等领域,印度本地制造商的技术能力仍有所欠缺,因此,中国仍在这些领域占据较强的市场地位。
三、印度照明市场现状
印度LED照明市场预计在2024年将达到61.3亿美元,并预计到2029年将增长至89.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79%。近年来,印度照明行业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几个关键因素:首先,LED照明的普及极大推动了经济型照明解决方案的创新与应用;其次,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让消费者能够轻松接触全球趋势、设计和技术,从而提高了对先进照明产品的认知度;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支持措施,LED照明的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户外LED照明领域,随着对功能性更强、应用更广泛的LED技术需求的提升,预计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张。
印度LED照明市场竞争激烈且高度分散,涵盖了众多本地和国际参与者。由于市场的竞争激烈,厂商间的价格战愈发激烈,国内LED价格持续下降,这推动了进一步的创新、更丰富的产品选择以及成本的降低。
在户外应用方面,LED照明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以促进LED的普及。例如,电力部下属的合资企业能源效率服务有限公司(EESL)计划到2024年在全国范围内安装16万盏智能LED路灯。
印度的年轻人口消费比例增高,科技接纳度强,智能化、节能型照明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印度政府积极推动“印度制造”政策,旨在通过支持本地生产和创新,提升国内制造能力。印度的制造业也正在经历现代化转型,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为照明行业的出口商提供了更为灵活和高效的供应链支持。随着不断的转型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推进,LED照明的需求将大幅增加,预计这一趋势将为市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四、印度照明市场偏好
印度照明市场的偏好主要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消费者需求、技术发展、价格敏感性、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政府政策的推动。
价格敏感性强
印度市场以价格敏感性为特点,尤其是在中低收入群体中。许多消费者对于照明产品的选择主要关注价格。因此,价格竞争力强、性价比高的LED照明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政府的补贴政策进一步降低了LED照明的入门成本。
重视品质和品牌
尽管价格敏感性是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对于一些高端消费者和商业领域,品质和品牌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新兴的商业、办公楼宇和高端住宅区,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具有高品质和可信赖品牌的LED照明产品。国际品牌如飞利浦、欧司朗等在印度市场有较强的影响力。
智能照明的增长潜力
随着智能家居和物联网技术的兴起,智能照明逐渐进入印度市场,尤其是在中高收入家庭和商业空间中。智能LED灯具可以通过手机或语音控制,调节亮度、色温等功能,这对于追求便捷、节能和个性化的消费者具有吸引力。智能照明产品在大城市中开始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未来有望成为一个重要的增长领域。
农村和二线城市的市场需求
印度的大城市(如孟买、德里、班加罗尔等)是照明产品消费的主要市场,但随着“光照印度计划”等政策的推动,农村和二线城市的照明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农村市场对价格更敏感,消费者偏好低成本且节能的照明产品,LED灯具逐渐取代传统照明产品,特别是在政府补贴的推动下。
五、印度市场准入认证
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顺差逐年扩大,印度政府对于中国向印度出口的各类产品也在提高准入门槛。印度标准局(Bureau of Indian Standards,以下简称"BIS")作为印度唯一的国家标准制定和产品认证机构,其BIS认证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更是在近年迅速成为中国产品获准进入印度市场所必须的“通行证”。其中LED灯具须获得IS 10322认证,包含LED驱动、灯泡、灯条、灯带、嵌入式灯具、固定式通用灯具、路灯、应急灯、泛光灯/投光灯、手电筒以及照明用独立模块。
印度BIS认证的流程相对复杂,包括递交申请材料、工厂审核、样品测试、签发证书等多个环节。由于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印度政府体制的影响,整个认证过程往往耗时较长。此外,印度BIS认证的审核标准也较为严格,对产品质量、生产工艺、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全球化的今天,照明产品的贸易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承载着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合作的深远意义。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泛的合作空间。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度“印度制造”政策的背景下,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以及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中国照明产品的出口不仅是贸易往来的一部分,更是推动中印两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互利共赢、深化友好关系的重要桥梁。通过这种合作,双方不仅能够在商业上实现共赢,也为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交流贡献力量,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