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益市场化,双向波动成为常态。为帮助企业有效管理汇率风险,国家外汇管理局编写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指引(2024 年版)》。
汇率双向波动方面,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弹性不断增强,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未来走势将继续取决于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测不准是必然,双向波动是常态。
汇率风险来源分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交易风险是指企业以外币计价的合约现金流的本国货币价值可能因汇率变化而变动;会计风险又称换算风险,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汇率换算可能导致利润变化;经济风险是指汇率波动对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跨境并购战略决策等造成的中长期影响。
汇率风险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别,主要表现为严重影响、两头被动和影响较小三种情况。部分企业未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存在意识淡薄、制度缺失、目标混乱、赌博投机和考核不科学等问题。
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应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将外汇风险敞口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管理原则包括风险中性、简单适用、整体性和纪律性。管理框架包括完善机制、风险识别与分析、套保策略、监督考核、管理培训和实践要点等。
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作为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包括远期结售汇、人民币外汇掉期、人民币外汇期权等。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并秉承实需、风险中性原则进行汇率风险管理。
企业实践中,应认真分析各类业务存在的汇率风险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措施。重要意义包括自身需求和社会公众监督;主要困难包括自身认识不足、对衍生品存在误解、业务条线长审批严格、专业化集中管理执行不到位、信息化建设不足和专业人才缺乏等。全场景分析应根据各业务板块汇率风险来源的不同特点进行管理。专业化管理需要搭建汇率风险管理框架,对成员单位实施衍生品业务资质管理,实现衍生品总对总合作,发挥财务公司服务效能,完善绩效考核和人才体系。数字化方案应加强司库系统建设,实现汇率避险线上化。
企业案例方面,收集了 16 个企业的典型案例,包括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进出口贸易企业、大宗商品进出口企业、农业贸易企业、大豆加工企业、航运企业、造船企业、集装箱企业、工程机械出口企业、工程机械进出口企业、风电企业、电池封装企业、通信服务企业、对外投资企业、航空租赁企业和举借外债企业。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参考。
套期保值会计是一种特殊的会计处理方式,能够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活动以恰当的方式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减少利润表的账面波动。核算方法包括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企业应根据被套期项目和套期工具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使用套期保值会计。
总之,《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指引(2024 年版)》为企业提供了全面的汇率风险管理指导,有助于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实现稳健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