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Meta与Ray-Ban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镜「Ray-Ban Meta」在全球爆火,累计出货量突破100万台,成为AR行业的拐点时刻。
随着AI智能眼镜成为新风口,不少国内AR厂商和AI团队也纷纷涌入该赛道,相继推出了AI智能眼镜新品。
据业内分析,Ray-Ban Meta在两个月里带起了至少50个潜在的AI智能眼镜团队涌入该赛道,如今这一数字可能已经飙升到了100家。
那么,风口之下,AR行业经历了哪些风雨?“AR+AI”是否能成为行业的破局点?黎明将至,中国AR出海现状如何?
风浪越大,鱼越贵
1968年,犹他大学实验室里,伊万·爱德华·萨瑟兰通过HMD(头戴式显示器)与计算机相结合,为佩戴者呈现出虚实结合的3D图像,制造出了第一台VR/AR头戴显示器。
这个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巨型装置,像极了古希腊传说中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也被命名为“The Sword of Damocles”。
在散热片的嗡鸣声中,新科技革命的号角悄然吹响。
半个世纪后,谷歌推出了第一款AR眼镜Google Glass,让虚拟现实技术第一次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消费市场。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谷歌随后就暂停了对Google Glass的研发,但也点燃了科技巨头和资本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热情。
两年后,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收购Oculus VR,直接在市场投下一颗“深水炸弹”。随后,微软、三星、索尼等科技巨头相继入场,更让无数热钱疯狂涌向了XR行业(即AR、VR、MR的统称),并在2016年达到顶峰。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球XR行业投融资事件约90起,投资总额达到18亿美元,较前年增长140%。同时,中国市场披露的融资金额约达25亿元人民币,亦为当时的历年第一高。
然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所谓的“AR/VR元年”,不过是行业最后的狂欢罢了。在烧钱、技术泡沫、伪需求的质疑下,这场狂欢甚至没熬过一年。据报道,2017年全球有超过一半的AR/VR企业倒闭,行业正式进入蛰伏期。
直至2021年,Oculus Quest 2的销量突破1000万台后,行业迎来拐点时刻,扎克伯格提出元宇宙构想,其中AR/VR作为最有希望实现的“元宇宙硬件入口”,再度翻红。
至此,哪怕XR市场的风浪再大,也挡不住巨头们蓬勃的野心。
2021年9月,字节跳动斥资90亿人民币收购了VR厂商PICO,创下国内XR行业投融资金额的新高。之后几年里,各大厂商、资本纷纷重仓押注,并由VR逐步转向更容易实现的AR。
纵观全球XR市场的数次变革和融资热潮,「贵」是所有人的集体感受。
以2024年为例,截至前三季度,国内的VR/AR行业融资事件共计21笔,金额超23亿人民币。在众多融资中,绝大部分为千万元级别,而雷鸟创新、XREAL、Rokid等头部玩家则均斩获数亿元的新融资。
2024年上半年全球VR/AR行业融资企业TOP10
不过,随着大量真金白银涌入,国内VR/AR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显示模组、光波导技术、整机集成生产、软件生态等各个维度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华西证券指出,在下游生态未完全建立之时,上游产业链技术决定着设备质量、量产进度、成本等。
在传感器、光学元器件、声学元器件、显示面板等VR/AR上游核心部件中,除主控芯片外,国内基本能够实现自主研发生产,并逐步涌现出珑璟光电、三极光电、歌尔股份、瑞声科技、瑞芯微、芯视元等颇具实力的上游企业。
AI生态,下一个攻城点
如果说元宇宙是扎克伯格对VR的终极期许,那么AI就是AR们集体找到的“性感叙事”。
2023年,Chat GPT 真神降临,资本市场迅速调转车头,从元宇宙转向AI,微软、腾讯、Meta、字节等巨头纷纷成立通用大模型团队,力图抓住下一个时代风口。
新的算法革命必然带来新的应用场景和生态系统,AI大模型的算力跃升让空间计算的成本不断缩减,也让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融合不再是幻想。
而AI时代的到来,最终将彻底颠覆现有的人机交互方式和应用生态。相较于手机,AR眼镜能够实现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因此被认为是AI最佳的硬件入口。雷鸟创始人李宏伟认为,AI的爆发,会促进AR场景和应用的生态建设,为AR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比尔盖茨也曾预言,AI时代,AR眼镜将成为AI硬件的重点领域,是真正意义上实现沉浸式体验和数字生活扩展的关键。
图源:Ray-Ban Meta
2024年5月,Meta与Ray-Ban合作推出的AI智能眼镜「Ray-Ban Meta」全球出货量突破100万台,更是为“AR眼镜+AI”添了一把火,也让厂商们第一次看到了AI大模型在硬件终端的雏形。
一时间,无论是百度、小米等科技巨头,还是雷鸟创新、Rokid、蜂巢科技、影目科技等AR眼镜厂商,都在拥抱AI大模型,宣布未来将推出搭载AI的智能眼镜产品,积极推进“AI+AR”落地。
以雷鸟创新为例,2024年8月,雷鸟创新宣布将于年底推出新一代智能眼镜「雷鸟V3」,采用多模态AI技术,为用户提供舒适、高效的AI智能化体验。
图片源自:雷鸟创新官网
而不久前,Gyges Labs、李未可科技、闪极科技等拿下千万融资的新锐玩家们,也都表示资金将主要用于AI大模型与AR眼镜技术的结合中。
可以预见,未来AI生态应用,将是AR眼镜的下一个攻城点。
据品牌方舟观察,如今AR眼镜厂商的主流趋势是在“硬件上做减法,软件上做加法”。一方面,厂商们不断优化硬件设计,减轻产品重量,提升佩戴舒适度;另一方面,厂商们通过搭载AI大模型,提供个性化的使用体验,并开发多元化的AI应用,丰富AR眼镜的应用场景。
目前,“AR眼镜+AI”的落地场景主要集中在摄影摄像、语音交互、物体识别、文字翻译、实时导航等领域,并逐渐朝个性化的“贴身秘书”演化。
未来,谁能率先构建起完整的AI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交互体验,并完成商业化,谁就能占据优势
中国AR,抢滩海外
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XR设备的出货量为815万台。其中,AR设备销量达到20.2万台,同比增长115%。
另据Statista显示,受益于光学显示技术突破与AI赋能,预计2024-2027年,全球AR硬件出货量将由86万件增长至641万件,CAGR高达95.3%。
但高增长并不意味着高渗透。以手机作对比,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11.7亿部,而全球XR设备的出货量仅为815万台,渗透率不足1%。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短时间内,VR/AR 暂无代替手机的可能。而Snap的CEO也在采访中说道:“AR 眼镜大概要花费 10 年才能成为主流。(AR glasses will take roughly a decade to reach mainstream adoption.)”
不过,随着技术进步叠加相关产业链成熟,AR设备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并直接反映在价格上,对于促进AR设备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0月,雷鸟创新发布消费级AR眼镜雷鸟X2,并将价格打到4499元,开售1小时内售罄。2024年7月,Rokid发布新款AR眼镜Rokid AR Lite,最低价3499元,12小时内销量破万台。
雷鸟创始人李宏伟表示,未来会尝试将雷鸟Air系列的价格下探至千元级。可以预见的是,当AR设备下探至千元级别,届时整个市场将会迎来一波暴涨。
图源:Rokid
事实上,国产AR厂商们正凭借着产业链及技术优势,在全球AR市场攻城略地。从销量上看,现阶段全球消费级AR市场中,中国厂商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IDC数据,2023年国产AR四小龙Xreal、Rokid、雷鸟创新、INMO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45%、14%、13%、6%,合计占比达78%。
目前,中国AR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并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以亚马逊为例,截至发稿日,在AR眼镜的品类BS榜中,前10名均来自中国。
可以说,如今,在AR硬件领域,中国厂商与海外科技巨头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占据领先优势。而这对于中国打破技术垄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新的国际竞争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过去的科技变革,我们可以清晰地认知到,生态垄断和技术垄断是支撑企业高估值和市场定价权的核心因素,也是大国能够掌握科技霸权的重要原因。
就像新能源和智驾的兴起,为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一样。在虚拟现实这片“无人区”里,中国AR企业和AI企业同样有机会通过技术优势和自建生态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摘下下个时代最甜美的果实。
而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