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药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66万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2.11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03%。这一增长趋势为中国药企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新兴市场的医疗需求迫切,发达国家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较低,老龄化趋势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医疗技术相对落后,这为中国药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提供了发展机遇。
我国医药制造业正在经历从原料药到成品药、从低端到高端、从代加工到自主品牌的转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深化医疗保障体制改革。随着支持措施的逐步落实,国产创新药出海迎来了空前的爆发期。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医药产品的出口额。数据显示,2013-2022年中国医药产品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出口总额从170.12亿美元增至447.2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15%。中国政府计划与周边国家和重点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
科技强国战略为中国医药出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5年将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49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生物技术将引领新的科技革命,生物医药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中之重,要率先进入世界领先水平。
国内利润空间有限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中国药企出海的另一重要因素。自2016年至2023年,我国共进行了8轮医保谈判,整体降价幅度在50%-60%之间。医保降价虽然是一个诱因,但鉴于医药产业的研发开支巨大,通过全球化发展来维持企业可持续性创新和运营是必然选择。
中美两国创新药的定价差异显著。例如,泽布替尼在中国的医保价格为5440元,而在美国为12935美元,溢价约9倍。国产创新药出海在中美两国的定价对比显示出巨大的价格差异,这也为中国药企在美国市场提供了高定价空间。
中国创新药企出海大致可分为“借船出海、合作出海、自主出海”三种模式。授权国际临床+授权商业化的“借船出海”最受大多数药企关注,但随着研发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对海外市场重视程度加强,自主国际临床、自主商业化也逐渐成为更多药企的选择。
2021年全球医药交易量达到峰值,共计7138起;2022、2023年数量相比2021年略有下降,分别为5425、5986起;2024年H1交易量为2674起,全年交易总量有望继续增长。跨国交易在行业中的必要性体现在资源互补、加速研发进程、国际知识共享、分担风险、全球市场准入和提升企业国际认可度等方面。
中国医药跨国交易的主题分类统计数据展现了中国医药行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多元化合作策略,包括技术研发、市场准入、产能共建、品牌授权和资本运作等多方面。中国医药企业正积极与海外伙伴建立深度合作,通过技术引进或输出、市场收益共享等方式,加速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进程。
未来,中国药企出海的趋势包括全球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带来的医药市场需求逐渐扩大、药品监管国际化进程加快、出海市场逐渐多元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国际化布局以及销售渠道和市场布局趋向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