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chwang.com/cc888e45/aee10f64be23178ae8c2ce0024bd31e0aa6e81533574e4b3c01cc70aa9af65f3.jpg)
![](https://img.chwang.com/web/index/footHome/applet.png)
![](https://img.chwang.com/5ff3ec8d/ae129d1b41cbaa3dc48af1ee9d4bfc0c2c5f36b9cd5deba710dba7f4664a8fa0.png)
![](https://img.chwang.com/web/index/footHome/association.png)
2025年2月8日
自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开启第二个总统任期以来,美国政府迅速推出一系列激进改革措施,核心聚焦于“内部效率重构”与“美国优先”战略的深化(解决美国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从大刀阔斧的政府机构裁撤、预算削减,到对外援助暂停、关税政策强化,特朗普的政策工具箱呈现出鲜明的“内向性”特征。美国知名政治评论家福山指出,特朗普的这一系列举措,是对美国自二战以来建立的国际秩序和国内治理体系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裁员与“买断计划”:白宫人事管理办公室推出“买断计划”,向联邦雇员提供8个月薪资补偿以促使其主动辞职。截至2月5日,已有超4万人接受该计划,预计最终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表明,联邦政府文职人员总数约280万,年度薪酬成本约2920亿美元(含福利),但裁撤全部文职人员仅能节省联邦总支出的4.5%。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前局长彼得・奥斯泽格表示,这种大规模裁员虽然短期内能减少财政支出,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下降,影响政府的正常运转(参考智利也不见得)。
·对贸易的影响及趋势:机构精简可能导致贸易政策制定与执行环节出现衔接不畅,影响美国与包括各国贸易谈判与合作推进,增加贸易的不确定性,推进缓慢并出现阶段性措施混乱。
·未来政策预测:后续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买断计划范围,或者对保留岗位进行更严格的绩效考核,以提高政府运行效率。
·机构裁撤与重组:
·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2月3日被关闭,海外办事处全部撤回,职能由国务院接管。乔治城大学国际关系教授约翰・伊肯伯里认为,这一举措将严重削弱美国在全球发展援助领域的影响力,使美国在国际形象上遭受重大损失(不见得,根据其发言人阐述,其中隐藏大量对于美国纳税人自身浪费,形象是立足于实力,而不是援助)。
·教育部裁撤尝试:特朗普计划通过行政令启动裁撤程序,但需国会批准,阻力巨大。教育部年预算2380亿美元,管理1.6万亿美元学生贷款项目。
·政府效率部(DOGE):由马斯克领导,目标每年削减2万亿美元联邦支出(原预算6.5万亿美元)。马斯克表示,将运用企业管理的高效模式,对政府的运作流程进行全面优化,提高政府资源的利用效率。
·未来政策预测:若教育部裁撤成功,可能会下放更多教育权力给地方,出台更多鼓励私立教育发展的政策。
·挑战与争议:
·工会诉讼:联邦雇员工会起诉“买断计划”,认为其违反劳动法。
·“隐形政府”阻力:布鲁金斯学会指出,承包商、非营利组织与国会利益集团构成“隐形政府”,改革难度远超预期。这些利益集团拥有深厚的影响力,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阻碍改革,以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
·对贸易的影响:改革受阻可能导致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使贸易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受到影响,对全球贸易秩序的稳定带来冲击,国际供应链分工特朗普在深度调整中,其中广泛涉及到中国出口产业个环节。
·动机:美国国债规模达34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压力迫使特朗普采取“开源节流”策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称,美国的债务水平已经处于危险区域,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可能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开源手段:
·关税工具:计划成立“对外税收局”(ERS),强化关税征收,目标填补贸易逆差(2024年货物贸易逆差约1.1万亿美元)。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提高关税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减少贸易逆差,但从长期来看,会导致美国国内物价上涨,消费者福利受损,同时也会引发其他国家的贸易报复,损害美国的出口产业(美国的进口贸易伙伴,要做好准备,关税始终是要提升的,与之能够制衡的是美本土的通货膨胀率)。
力。
·节流手段:
·非国防自主性开支削减:目标每年减少3000-4000亿美元,集中于教育、医疗研究等领域。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预算474亿美元,因通讯冻结导致80%拨款暂停。美国医学协会主席杰拉尔德・E・穆斯基表示,这将对美国的医学研究造成毁灭性打击,延缓许多重大疾病的治疗进展。
·国防与社会福利豁免:军事、邮政、移民执法等岗位不受裁员影响。
·能源与制造业复兴:
·重启石油开采,退出《巴黎协定》,废除电动车补贴,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回归(与中国的差异化竞争,新能源领域基本是中国产业的天下)。
·要求供应链“去中国化”,审查关键产业(如半导体)对华依赖度,限制技术出口。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回归可能改变全球能源贸易格局,增加传统能源供应,压低价格。冲击中国相关产业出口,同时也会打乱全球产业链分工,增加全球贸易成本,降低贸易效率。
·科技资本扶持:
·削减NIH基础研究经费,转向支持私营企业主导的创新(如马斯克的航天与AI项目)。
·任命反疫苗人士小罗伯特・F・肯尼迪执掌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引发科学界抗议。
·去多元化(DEI)政策:废除联邦机构多元化办公室,叫停相关培训与资助项目,强调“仅承认男女两种性别”。美国民权组织“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表示,这是对美国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严重践踏,将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和分裂。
·教育改革:推动“爱国教育”,主张各州自主管理学校,削弱联邦教育标准。
·产业空心化危机: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970年的25%降至2024年的11%,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保护与能源复兴重建工业基础。美国经济史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产业空心化是美国经济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单纯依靠关税保护和传统能源复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还需要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投入。
·未来政策预测:会继续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同时加大对国内制造业的扶持,可能出台更多鼓励制造业回流的政策。
·债务不可持续性:联邦债务利息支出已超国防预算,若不削减开支,2030年利息占比将达GDP的3.5%。美国彼得森基金会的研究报告警告,美国的债务问题已经到了危急关头,如果不进行全面的财政改革,将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引发全球经济危机。
·未来政策预测:除了削减开支,可能会寻求国际合作解决债务问题,或者通过美元霸权转嫁债务风险。
·民粹主义基础:特朗普支持者多集中于传统产业工人与中低收入群体,其政策直接回应“锈带”失业与芬太尼泛滥等议题。政治学家克里斯托弗・霍普金斯认为,特朗普利用这些议题成功地动员了他的支持者,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基础,但这些政策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还有待观察。
·未来政策预测:会出台更多针对传统产业工人和中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政策。
·对抗“深层政府”:通过裁撤机构削弱官僚体系,巩固总统权力集中。
·成本收益再评估:对外援助年均500亿美元,但特朗普认为其“服务于华尔街而非美国工人”。
·未来政策预测:可能会大幅削减对外援助预算,或者改变援助方式,使其更符合“美国优先”原则。
·多边主义抛弃:退出WHO、《巴黎协定》,暂停90天对外援助,反映“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逻辑。
·对贸易的影响:美国退出多边机制,可能导致全球贸易规则制定和协调出现真空,贸易摩擦增多。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多边贸易领域的合作,推动新的贸易规则制定。(刚开始困难,但逐渐会过度成“机会”)
·财政节约有限:裁撤4万名雇员仅节省约50亿美元(按人均12.5万美元计算),相较2万亿美元目标杯水车薪,还需要寻找其他更有效的途径。
·股市与能源业提振:标普500指数因放松监管预期上涨12%,页岩油产量回升至每日1300万桶。金融分析师表示,股市的上涨和能源业的提振只是短期的市场反应,长期来看,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仍然会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对贸易的影响:短期财政节约有限意味着美国可能会继续寻求其他增收节支措施,如提高关税,这将对全球贸易产生负面影响。能源业提振可能改变全球能源贸易价格和格局。
·未来政策预测:会继续探索大规模削减开支的方法,可能加大对企业税收监管力度
·贸易战2.0:拟对华加征关税、限制第三国转口、准备取消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目标缩小逆差(2024年对华逆差3550亿美元)。
·影响趋势:若美国实施这些举措,中国对美出口企业将面临巨大冲击,尤其是制造业、电子消费品等行业。咱们会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全球贸易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会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新布局,增加企业运营成本,抑制全球贸易增长。
·未来政策预测:美国可能会出台针对特定产业的进口配额制度。
·欧洲与日韩:退出气候协议与对外援助削弱传统盟友信任,欧盟启动“战略自主”防务计划。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表示,美国的这些行为让欧洲意识到,不能完全依赖美国的保护,必须加强自身的防务能力。
·影响趋势:欧洲可能会在贸易政策上更加独立,减少对美国贸易政策的附和。日韩在安全和经济领域可能会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来平衡对美依赖。这将削弱美国在全球贸易和安全领域的领导力,促使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更加多元化。
·拉美与中东:墨西哥湾改名“美国湾”、巴拿马运河主权争议,激化区域反美情绪。
·影响趋势:拉美国家可能会加强区域合作,在贸易方面,拉美国家可能会寻求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中国机遇:美国战略收缩为中国提供“一带一路”与关系治理拓展空间,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影响趋势:“一带一路”倡议将吸引更多国家参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中国在国际金融、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将拥有更多话语权,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
·未来政策预测:完善“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金融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改革,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南方国家分化:非洲与东南亚国家因援助暂停转向中印寻求合作。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穆萨・法基表示,非洲国家需要稳定的发展援助,美国的援助暂停促使非洲国家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加强与中印等国的合作。
特朗普的“内政优先”战略本质是一场高风险实验:通过削弱职能、回归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试图重建美国竞争力。
展望:若改革未能显著提升经济增长(如年增速突破3%),特朗普可能转向更激进的外交冲突以转移矛盾,全球需为“不确定性的常态化”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