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海,将会是下一个周期里的破局之路。
很多企业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内卷之后,已经深刻的意识到,存量竞争是没有尽头的,寻找增量更加重要。
出海,就是寻找增量、寻找新市场的重要方式,而且在现在的大周期里,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但是出海谈何容易?很多企业有热情,但是对出海并不了解。
为什么要出海?出海和外贸有什么不同?现在出海晚不晚?哪些类型的企业适合出海?出海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今天我们一篇文章给大家讲明白。
01企业为什么要出海
不管是已经出海的企业,还是准备出海的企业,恐怕都无数次的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出海?
总结下来,原因无非有两个。
第一、需要新市场
现在想在国内找一个不卷的行业,不辛苦的公司,恐怕是凤毛麟角。
之前还是传统行业卷,新兴行业有政策支持,各方面也刚起步,所以没那么卷。
但是,现在不管是传统行业,比如说房地产、金融;还是说新能源、电动车这种新兴行业,都非常卷;
最近还听到比亚迪要求供应商再降价10%的消息,沸沸扬扬,不满情绪比较多;
其实也可以理解,大家现在都在咬牙坚持,确实没那么多让利空间了。
面对存量,内卷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如果可以发掘增量,那么情况或许不会这么困难。
说起出海,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去欧美;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其实欧美市场的体量已经被我们做得快到极致了。
如果没有一个大的、新的增量市场的话,中国的产能释放,可能会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个“显学”,国家十几年前就开始布局一带一路,就是为了培育一个新兴的市场。
一带一路国家,合计有50亿人口,这个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不像欧洲、美国那种发达国家,没有那么成熟,一带一路市场是需要培育和等待的。
第二、贸易限制。
16年中美贸易战开始后,有一部分企业就开始逐步出海了,比如选择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建厂,以避开美国关税和贸易限制。
最开始,很多企业确实就是“绕行”的想法,这也无可厚非,先保证正常的经营进行;
但是现在这个时间点,情况有变化。
首先是特朗普回归,关税这个大棒又拿起来了,而且也开始堵“漏洞”,绕道墨西哥未来可能行不通了,关税少不了;
其次,当地国家也不满足于只做个单纯的组装了,当地国家更希望的是,中国企业可以带他们一起玩,让他们也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从而拉动自己的经济正向循环;
在这样的现状下,出海企业就要清晰地意识到,面对贸易限制,只是有“绕道”的想法,已经行不通了;
未来要做的还是踏踏实实的在地化,和当地深入融合,互利互惠;
新兴市场的关税,大概率还是要比国内低的,但是出海企业和当地的合作模式要更加深度,才能熬过特朗普的关税打击。
02出海和外贸有什么异同
在和很多对出海感兴趣的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朋友以为出海就是外贸,或者是搞跨境电商。
猛一听,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都是和外国人做生意嘛。
但是,不管是外贸还是跨境电商,并不能和出海画等号。
因为不管是外贸还是跨境电商,本质上,还是做简单商品出口;
然而现在能在出海赛道里拿到结果的,都是【优质产品】+【良好服务】。
举个例子来说,为什么这几年中国家电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还是因为扎实做出海。
就拿美的来说,目前,美的在全球拥有40个主要制造基地和33个研发中心;
不是中国没有地方建厂了,而是只有扎根海外,才能深入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就拿最常见的空调来说,空调再好,如果没有安装、售后服务做不到位,肯定不可能拿下当地的市场。
美的海外收入从2014年的497.85亿元翻倍增长至2023年的1509.06亿元;
9年时间,翻了3倍多,这就是深耕海外市场的收获。
再比如说“本土原生式”出海的先行者——OPPO。
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曾经说过:
“做全球化,不是简单地把产品销售给当地消费者,而是通过洞察当地用户需求后定制的产品,渗透毛细血管的服务,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对本地员工的赋能和关怀,让海外市场的用户觉得OPPO就是当地的品牌,而不是外来品牌。”
印尼是OPPO在东南亚的大本营,印尼雨水量较大,很多印尼人会在雨天给手机套上一次性防水袋,但这会影响通话效果。
于是,OPPO便在面向印尼的新产品中做了防水处理。
目前,OPPO在全球打造了3300+自营线下售后服务门店,以及30万+家零售店,这些“毛细血管”,让OPPO变得“有血有肉”。
大家可以想想,在当地人眼里,可能自己的朋友在OPPO工作,自己的家人可能是OPPO的合作方;
那么,买OPPO手机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OPPO对当地人而言,不再是个外国品牌,而是“自己人”了。
出口和出海不同,未来的大趋势是【产品+服务】出海。
03现在出海来得及吗
每个中国企业,骨子里都会有一种“赶早不赶晚”的焦虑,毕竟一步快步步快;
那么,现在出海还来得及吗?
这个我们可以来梳理一下现在出海的阶段。
出海的第一个阶段:简单商品的出口。
从80年代开始,以小商品、纺织品、家居用品为主,主要是贸易导向,这个阶段的典型特点就是人不出来,货出来,企业也没有出来。
目的地主要就是欧美国家,这个时代的商品简单,典型特点就是不需要售后,不需要技术支持,也不需要培训。
出海的第二个阶段:复杂商品的出海。
这个阶段的商品就复杂一些了,基本上是产品加服务的模式。比如说家电产品、机电设备、电子产品、通信器材等这些产品,如果不在当地做培训、技术支持、交付售后,甚至做集成、做品牌,这些产品是卖不出去的。
前边我们也讲过,【产品+服务】。
这个阶段就有人、品牌要出来的需求了,生产和研发阶段大部分还在中国,有一部分可能在慢慢地往海外转移。
出海的第三个阶段:产业出海。
每一个当地国家肯定都想要本地化,想要技术转移,这些国家都要求发展自己的产业;
他们肯定会想:你必须得要把一定的技术转移给我,你要给我带来一些产业升级的机会。
所以,如果想合作,我们就需要把工厂搬过去,把技术转移过去。
像印尼现在搞配额制度、本地化率,其实就是保护本地产业,希望中国企业把技术转移给他,在本地开工。
出海的第四个阶段:高科技出海。
高科技产业,现阶段对我们来说,还没有能力横扫全世界,但我们正在发展,比如说实现芯片、信息技术、5G等行业的突破。
当然,科技领域很难全面爆发,肯定有一个节奏,目前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出海,还处于酝酿阶段,还没有大规模地走向海外;
但是,一旦完成科技行业的产业突破,在海外一定会很有竞争力。
出海的第五个阶段:文化金融出海。
商品有价,文化无价,而文化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
当国家实力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才会出现文化出海的情况。
其实《黑神话·悟空》就是一波文化输出,大家喜欢孙悟空这个形象,喜欢这个故事,本质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目前我们的经济实力整体很强,我国GDP在全球的占比是18.4%,出口份额占全球14%,世界500强有145家。
从金融出海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还有进步的空间,目前中国在海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有2.78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三;
美国是8万亿,我们大概是占到美国百分之30%多一点,我们投资的存量规模肯定还会上升;
目前,我们处在出海第二阶段,还是早期的阶段,方兴未艾;
因此,现在出海完全来得及,而且也是好时机。
04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出海
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出海?
出海之路不是捷径,并不是说在国内做不下去,就去出海试试;
一定是有优势的企业,通过出海,可以放大自己的优势。
以下三类企业,非常适合出海。
第一类:有产能优势的企业。
说句大实话,很多事情只在一线间。
生产多了,但产品只要能卖出去,那就是产能优势,卖不出去,那就是产能过剩。
就拿光伏来说,光伏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大干快上是行业的惯性,所以现在我国光伏产能非常充沛,乃至于有点过剩;
这时候,就更应该挖掘一下海外市场,出海寻找机会了。
再比如家电行业,我们也有优势,掌握核心科技,但是架不住房地产走下坡路,家电也跟着承受压力;
但是我国家电企业的出海之路比较早,最开始做一些代工,后来逐步建立全球化品牌,有品牌,就能卖出利润;
虽然各行各业都不容易,但是家电企业凭借出海的优势,算是顶住了这轮房地产下行周期。
第二类:供应链出海。
目前,全球产业链正在重新组合,大企业更倾向于分散自己的产业链,避免风险;
比如说苹果产业链,在中国生产是最好的,但他们也会向海外转移部分产能;
而处在果链中的中国供应商,自然也需要去海外建厂;
另一方面,也有企业为了更快的响应需求,也会在对应生产地或销售地投资建厂。
就拿特斯拉来说,特斯拉在墨西哥扩大生产,而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为了响应特斯拉规划,也会选择去墨西哥建厂。
第三类: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车,有技术门槛,各国也有发展新能源需求;
所以,如果有技术上的优势,可以先去开拓新兴市场;
这种新兴行业也需要相关的基础建设,自然需要和当地政府合作,带动当地企业发展,共同做大蛋糕;
这样一来,如果合作顺利,自然会拿到先手的优势。
05出海手续和步骤
如果企业决定出海,那么涉及的步骤和手续有哪些?
不同的行业,可能有些不同,下边我总结了4个部分,作为一个通用框架,让大家有个大致了解。
一、前期准备
首先是市场调研,简言之就是需要了解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像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特别是像税收政策、劳动法规、行业准入标准对我们企业经营有哪些影响的方面。
同时,还需要分析目标市场的行业竞争态势和消费者需求,确定我们产品或服务在目标市场的定位和竞争优势,还有了解当地消费者偏好、购买习惯和需求痛点。
然后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出海战略,明确出海目标和定位,决定是进入新兴市场寻求快速增长,还是拓展成熟市场去提升品牌影响力。
此外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出海方式,如是直接出口,还是设立海外子公司,这些需综合考虑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目标市场情况。
二、ODI境外投资备案
ODI备案是确保投资行为的合法性。在国内,企业境外投资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没有ODI备案的话,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可能被视为非法行为,面临法律风险。
例如,可能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包括罚款、责令停止投资活动等。当然ODI也不是随便就能申请的。想了解更多具体内容可以联系我们。
三、公司主体设立
设立国外公司时,需要选择适合的国家去注册公司主体,常见公司类型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分公司和代表处,具体可以参考当地的税收政策、法律环境和市场准入条件选择合适类型。
地址选好之后,再去提交公司名称、公司章程和合伙协议、股东和董事信息等。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注册服务机构要谨慎,避免遇到空壳公司。
四、后续“接手”工作
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工厂选址、资质办理、设备安装等问题了。
首先工厂选址除了要考虑基本的五通一平、地理位置、当地成本、劳动力之外,还得遵循当地国家的具体政策,譬如印尼对选址在工业园区外的工厂还有相关文件要求。
另外还要做好环境评估,预测一下项目开发环境有什么影响,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之后根据经营范围申请相关资质,有了资质就可以开始工厂建设以及设备安装。
等到前期这些筹备都圆满结束后,企业就可以开启招聘员工与申请试运营了。
06总结
出海对于每一个伟大企业来说,都是必经之路;
不管逆全球化的杂音再多,全球化的浪潮,就算起伏,也不会更改方向。
在一带一路的加持下,未来10年最具有确定性的机会就是出海;
而中国企业的影响力,也必然会走向全世界。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