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亚迪在国际市场上稳步过渡,从商用车向乘用车发展。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接近500万辆,同比增长57.9%,其中乘用车出口414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增长显著。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经历了从“纯进口”到“批量出口”的转变。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汽车企业纷纷出海以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全球汽车市场在疫情控制后逐渐复苏,2022年销量回升至2019年水平。中国汽车品牌正加速出海,受益于政策支持、国际需求恢复、环保要求和产品竞争力提升。各国经济复苏和消费信心增强,推动了汽车市场需求的回暖。同时,国内汽车品牌面临竞争加剧,促使其寻求国际市场机会。中国政府通过多项政策鼓励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
该文本讨论了中国汽车品牌的海外发展策略和面临的挑战。重庆的“渝车出海”计划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整车年出口量占全国的10%。国际上,各国如挪威、德国、泰国和美国等都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设定了零排放和禁售燃油车的目标。同时,文本指出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竞争力增强的背景下,面临国际形势不稳定、关税壁垒、准入门槛高和数据合规等挑战。
汽车出海的主要路径包括整车出口、零部件出口、海外投资建厂和品牌收并购。自2021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和质量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打破了以往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局面,特别是在注重“碳中和”的欧洲市场(如比利时、西班牙、英国)取得了突破。2018至2023年间,各大洲的新能源车出口量均显著增长,出口地区结构性转化加速,中国汽车品牌的出口价格逐年提升,逐渐改变了全球对中国制造“便宜车”的看法。自主新势力品牌(如蔚来、小鹏、哪吒等)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推动了中国制造的高端化趋势。
在分析汽车出口市场时,需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如市场规模、政策、竞争格局等)和内部因素(如企业发展战略、产品一致性、风险与回报等)。泰国市场被视为潜力股,因其市场吸引力和增长潜力,成为汽车出海的重要目的地。2024年,俄罗斯市场趋于饱和,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东南亚市场,尤其是泰国,展现出广阔的发展潜力。泰国计划到2025年每年增加10万至30万辆电动汽车,到2026年增至40万至75万辆。根据“30/30政策”,目标是到2030年电动汽车占汽车产量的30%。截至2023年,泰国新能源汽车注册量为76343台,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中国汽车品牌如比亚迪、长城汽车等积极在泰国投资建厂,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泰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中国品牌在该市场的份额超过80%。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日系品牌的市场垄断。企业在进入泰国市场时需深入了解当地消费者需求,开发适合的产品,并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此外,品牌本土化和建立本土化供应链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泰国消费者偏好分析显示,尽管受到通货膨胀影响,民众的购买力下降,超过20%的受访者感到“疲惫”,12%感到“忧虑”。然而,随着经济逐步好转,大多数人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出行方式方面,超过40%的泰国人选择摩托车作为主要出行工具,28%使用私家车。男性对新能源的购买意愿较强,尤其是对电动车的接受度高,超过一半的用户愿意在线购买。泰国消费者在购买电动汽车时主要考虑安全性和充电便利性,83.1%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